最近在某電商平臺上看到9.9元買智能手環(huán)的推薦,聯想起2013年時Jawbone們動輒上千元的售價,不免有些唏噓。短短兩年時間,可穿戴設備的概念在國內迅速普及,相關創(chuàng)業(yè)者趁勢而入,各類可穿戴產品遍地開花,如今卻大有陷入價格泥沼的趨勢。
與之同時,國外的可穿戴廠商并未一味的追逐低價和功能,特別在AppleWatch上市之后,時尚和輕奢儼然成為主流。其實國內不乏在時尚領域的試水者,但哪些因素導致了智能硬件的價格戰(zhàn),真的要往“輕奢”邁進還存在哪些門檻?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國內已有的三次嘗試,在時尚道路上的或成或敗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首先是以華米有代表的可穿戴創(chuàng)業(yè)者。小米手環(huán)憑借價格優(yōu)勢取得的巨大銷量讓華米聲名鵲起,但在不久前華米卻不再延續(xù)低價實用的路線,開始推出自有品牌Amazfit 轉戰(zhàn)市場。從產品外觀來看,陶瓷玉佩式的手環(huán)主體加上皮革腕帶充滿了設計感,299元的售價也降低了選擇門檻。但從媒體評測來看,在材質選擇上依然不甚滿意,能否真正打動女性消費者仍是一個問號。當然對華米來說,最大的短板還是品牌宣傳和渠道問題,新品牌能否再次搭上小米的順風車還不得而知。之前映趣也曾推出過類似走時尚路線的產品,但銷量和口碑都不甚理想。
其次BAT主導下的智能手表系列。2015年以來,百度推出了Duwear、騰訊公布了TOS,阿里也上線了Yun OS的手表系統。BAT抱著怎么樣的野心暫且不論,憑借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著實吸引力一大批可穿戴玩家的參與。從早期活躍的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者到近乎沒落的中小手機廠商紛紛推出基于三家系統的智能手表產品。這些產品在設計風格上向三星、蘋果等看齊,更在表帶上下了一番功夫,但實際產品卻很難差強人意,特別是在人群定位上并不明確。
然后是一線手機廠商的進擊。今年3月份的時候,華為在IFA上亮相了首款智能手表,隨后聯想、中興、TCL等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產品。幾經迭代之后,華為們開始了對輕奢時尚的探索。以榮耀最近發(fā)布的zero SS版智能手環(huán)為例,在風格上回歸了傳統腕表的設計,不銹鋼材質和拉絲工藝處理滿足了觀賞性的要求,雙環(huán)繞式真皮腕帶以及特色表盤則在提升產品的時尚感。在價格上也一改前幾代產品的標準,599元的售價瞄向了年輕消費者。不過,國內鮮有品牌嘗試這一路線,消費者是否買賬還不得而知。
可以看出,很多廠商都意識到了時尚化是可穿戴的必經之路,卻仍有一些品牌抵不住低價的誘惑,雖然產品設計很有吸引力,在細節(jié)處理上卻難以茍同。還有一些廠商則在利用花哨的外觀博眼球,實際體驗并無提升。在時尚化道路上,國內可穿戴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排除一些產品在時尚化方面急于求進,在產品上出現很多誤區(qū),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舒適和時尚絕不相悖。
如果只是單純地實現設計上的時尚,相信很多廠商都能夠天馬行空,而對可穿戴產品來說首先要考慮的還是舒適性。之前很多產品忽略了細節(jié)上的穿戴體驗,再加上功能上的雞肋,可穿戴產品的留存率一般在三個月左右,和傳統腕表等相比可謂大相徑庭。其實這次榮耀的舉措倒是一個不錯的案例,一個最簡單地例子,zero SS版采用了真皮腕帶,保證了佩戴的舒適。與那些“不過敏”的塑膠材質相比著實是一個加分點。誠然,很多產品試圖以設計來掩蓋功能上的缺陷,但設計只是一個方面,舒適性才是決定用戶是否愿意佩戴的關鍵所在。
2、功能和外觀的博弈。
即便是對AppleWatch來說,時尚的吸引力仍停留在表帶上,表盤本身的吸引力并不顯著。而在國內為了彌補表盤設計上的不足,不少產品選擇了跨界設計,甚至不惜犧牲最基本的產品功能,比如說華米的Amazfit 手環(huán)和inwatch的Fusion系列。這一點,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向手機廠商們取取經,他們最清楚可穿戴的準確定位,榮耀zero SS和聯想的B12,都保留了手環(huán)的顯示屏幕,以實現時間顯示、消息推送等剛需功能。當然這就帶來了對續(xù)航的考驗,總的來看,zero SS三到四天的續(xù)航能力基本滿足了用戶的期待,但電池技術的進步空間仍然很大。不久前Jeeq Data LLC公布了一組數據稱超過75%的美國消費者更青睞有屏幕的可穿戴產品。該如何在功能和外觀上進行博弈,結果不言而喻。
3、時尚不等于掩蓋數據服務短板
記得戈壁投資合伙人徐晨曾這樣評價當前的可穿戴設備:“我們更愿意看好它往輕奢侈品方向發(fā)展,目前這個階段,某種程度上它的展示性比功能性更重要?!边@或許是很多創(chuàng)業(yè)團隊走時尚輕奢路線的原因所在。卻又不得不讓人思考另一個問題,可穿戴的時尚化到底是在吸引投資者還是為了用戶需求。對于數據服務的短板,從2012年可穿戴設備剛剛崛起的時候就是被吐槽的地方,直到今天依然是行業(yè)的關注點。幸運的是我們看到了華為、小米等在數據服務上的努力,比如在APP都數據的不斷量化。時尚是為了增加產品賣點,加速用戶習慣的培養(yǎng),絕不應該僅僅為了掩蓋數據服務的短板。
智庫數據的報告顯示,在2015年上半年之前,可穿戴行業(yè)仍處于探索期,2015年下半年之后到2018年,產品差異化開始加大,生態(tài)系統平臺不斷完善。倘若如此,在不久之后各家將加大在差異化方面的動作,走出當前的時尚誤區(qū)。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于對智能硬件、O2O、手機等行業(yè)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