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湯姆克魯斯在電影《少數(shù)派報告》中,展現(xiàn)了刷臉就能識別身份的高科技,在 15 年后,這項技術已經(jīng)走入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
科技業(yè)巨頭亞馬遜推出的無人商店 Amazon Go,讓外界看到刷臉付帳的便利性,現(xiàn)在他們也宣布將積極發(fā)展面部識別技術,而這項技術也應用在美國其他領域上。
《少數(shù)派報告》:虛擬鍵盤、人臉識別等等
這就是未來的旅行方式:拍張照,確認乘客身份,只要幾秒鐘——你的臉就是你的登機證。2017 年 6 月,美國廉價航空捷藍(JetBlue Airways),運用生物學和人臉識別技術,將傳統(tǒng)的登機過程簡化到無紙、無設備的自助登機形式。
而早在 2016 年 5 月,芬蘭航空公司就與機場攜手,進行面部識別的登機計劃。新科技的最大好處,就是讓機場旅客的行進更快速而順暢,接下來就是「無柵欄」的時刻。這樣一來,機場員工就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服務旅客上,而海關人員也不必花那么多時間,檢查相關證件。
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機場,每天接納超過 4.7 萬名旅客,2016 年全年它所迎來的旅客首度突破 1700 萬人次,其中有半數(shù)以上是入境旅客。機場的客服該如何通過新科技縮短通關及登機時間,借以提升旅客的滿意度,是所有繁忙機場管理者的共同心愿。
現(xiàn)在該項目還在測試階段,乘客要先下載手機 APP,輸入姓名及貴賓卡號碼,拍三張自拍照,就可合成無法模仿的「生物識別證」,然后上傳云端服務器。之后,乘客只需抵達機場,前往報到柜臺,服務人員就會立刻知道乘客的姓名與旅行目的地——你甚至可以想像自己走在一條隱形的紅地毯上。
赫爾辛基機場推出「刷臉技術」
面部識別技術是生物識別的相關技術之一,比起較早開發(fā)的指紋、掌紋、虹膜識別等,面部識別可以更精細地擷取一個人的容貌特點與比例,大幅提升識別身份的精準度,難以造假,成為近年來生物識別領域中最受矚目的科技。
而聯(lián)合國在 2015 年就已公布,期望到 2030 年就可以發(fā)給人類每一位成員一張「生物識別身分證」,目前已將歐洲難民作為優(yōu)先推動該項目的族群。
在安全與反恐日漸受到重視的今天,面部識別系統(tǒng)的運用更加廣泛,通過容貌的捕捉,掌握每個人的身份,比對不明人士的異常資料,立刻示警并采取行動。此外,校園學生、師長、醫(yī)護人員的安全保障,甚至是抓違規(guī)行人,都可以有面部識別技術的用武之地。
第三屆互聯(lián)網(wǎng)大會舉行前百度實現(xiàn)了搭載百度人臉閘機的部署
由于行人闖紅燈的致死率連年攀升,大陸沈陽市交警便嘗試利用這套新技術提醒違規(guī)者:別再以身試法!它由 5 套系統(tǒng)組成,其中有行人監(jiān)控系統(tǒng)、人臉識別系統(tǒng)、語音告知系統(tǒng)、大屏幕顯示系統(tǒng)和后臺整體識別系統(tǒng)。
行人闖紅燈后,系統(tǒng)捕捉到人臉信息,之后在行人經(jīng)過路口時抓拍,并捕捉臉部特寫,加上此人闖紅燈的全景圖片,四張照片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jù)鏈。同時,違規(guī)的舉動也會被投放到大熒幕上,特別直觀,讓人們覺得在大屏幕上「亮相」是一件十分難為情的事。
人臉識別技術目前在大陸各領域都被廣泛利用。2013 年,百度成立了「深度學習實驗室」(IDL),把這項技術用于協(xié)助離散家庭尋找失蹤兒童的方面。有一對目不識丁的陜西夫婦,就是通過百度尋人平臺上傳兒子的照片,很快地在電腦中找到9張相似的圖片,其中一個果然是老人家苦尋不著的兒子。
百度憑借著準確度極高的人臉識別科技,讓失散的家人再聚首。只是,隨著人臉識別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個人隱私也成為各方爭論焦點——如何在方便性與維護基本人權之間找到平衡點,始終都是科技發(fā)展必須面對的挑戰(zhàn)。